阿爾· 赫爾德 六十年代
Clear
20 十一月 2020 – 27 二月 2021
白立方欣然呈现阿尔·赫尔德(1928-2005)作品展,这也是2008年以来他在伦敦的首个个展。展览聚焦于赫尔德1960年代在纽约的创作,其中的主要作品体现了他对硬边几何抽象的独特探索。以大型绘画和纸上作品为主,此展展现了艺术家如何致力于发展自己独特的图形语言。正如诗人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的观察,赫尔德是当时工作在纽约的“最有争议和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
1960年代意味着新风格与观念的井喷,它们都旨在扩充意识、以及弥合美学与技术之间的空白。在此期间,赫尔德因其独特的抽象绘画方法而获得广泛认可,他的同侪、画家阿历克斯·卡茨(Alex Katz)评价他在1960年代的绘画:“其中一些作品与当时世界上的任何画作一样出色。”赫尔德对硬边几何抽象的严谨探索将这十年中的艺坛喧嚣凝练成为基本的形式和关系,并由此产生了他最著名的两个作品系列:“字母”(1961-67)及“黑白”(1967-78)。
“阿尔·赫尔德:六十年代”展示了五件色彩丰富的“字母”绘画,包括宽度达八米的巨型绘画《圆与三角》(1964)及三件空间感繁复的“黑白”绘画。在“字母”系列中,赫尔德侧重于使用纪念碑式的图形化字母来简化线性形式,这些字母的轮廓往往被推至作品构图的外部极限。正负空间变得同等重要,赋予画面平坦却虚幻的景深感。例如,在《I》(1965)中,大写的“I”字母的形式起初几乎无法辨认,一片黑色的区域边缘被负空间包围,以两小片白色为界定。无数层丙烯颜料记录了赫尔德尝试增强笔下形状的情感冲击力,赋予它们肌理、性格和强烈的激情。到1963年,“字母”系列已从严格使用字母形式扩展为包括了一大批自创或发现的硬边图像。像圆形或正方形这样的图形被放大并转化为巨大的形式,以精妙的细微差别绘出。形式和色彩的缩减使赫尔德能够将重点放在作为观念性元素的画面尺寸之上,以致图像被放大至史诗般的巨大尺幅,同时仍能保有深刻的人体比例感。
赫尔德于1967年开始了他的“黑白”画作,并在接下来的12年中持续创作这个系列。通过拒绝色彩,他背离了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的“前卫绘画必须呈现平面性”之主张,而这是现代主义绘画的一个关键性原则。赫尔德在画中大胆扩充体积深度,以此作为建构繁复视觉结构的手段,这产生了一种范式转变,当这些作品1968年在纽约首次公开展出时,同时收获了批评界的好评与断然拒斥。正统的现代主义批评家认为他是个叛逆者,而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却立即体察到这些绘画所提供的全新可能性。通过罗伯特·斯托尔(Robert Storr)所形容的“精致的增与减,遣词造句与重新措辞”的过程,这些绘画回溯至抽象表现主义——特别是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与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的作品。赫尔德第一次开始明确表述透视相关理论,以支持他所发明的动态图像平面,其本身就尝试着容纳当代世界的内在矛盾。
在整个1960年代,赫尔德越来越拒绝现代主义意识形态,转而支持更广泛的后现代主义实践。作为一个充满激情、好斗的天生逆向思维者,赫尔德的思想在广泛的领域中留下印记——从关乎艺术和公共空间的论述,到他在耶鲁大学艺术学院指导的研究生作品。尽管赫尔德永不停息的智识持续将他的艺术带入全新而意想不到的路径,但直到1960年代,他才获得国际性赞誉。赫尔德致力于将波普的视觉冲击与极简主义的现象学效果相结合,这使得他发明了一种具有挑衅性和强烈物理形式的绘画形式,而此次展览中的作品遴选则突出了这一点。
阿尔·赫尔德1928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2005年于意大利托迪去世。在职业生涯期间,他的作品被大量展出,并在以下机构举办个展: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1966);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华盛顿科克伦艺术画廊(1968);费城当代艺术学院(1968);休斯顿当代艺术博物馆(1969);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1974);波士顿当代艺术学院(1978)等。他在美国费城、华盛顿特区、纽约和奥兰多等城市创作了重要的公共艺术作品。赫尔德的作品被众多博物馆及公共收藏机构收藏,包括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以及巴塞尔美术馆等。
A pioneer of hard-edged abstraction, American painter Al Held (1928−2005) created works of great complexity during his 50-year career. Exploring the ability of abstraction to reach beyond the realm of the viewer’s primary senses, the artist continually expanded his painterly language and practice.
FULL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