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特立獨行者
阿爾· 赫爾德
摩登特立獨行者
2019年11月22日-2020年1月11日
白立方欣然呈現美國戰後最重要的畫家之一 —— 阿爾·赫爾德 (1928−2005)首次香港個展。展出作品勾勒了赫爾德近50年的藝術生涯,並重點關註其創作的現代主義根源及對抽象繪畫的持續探索。
赫爾德1928年生於紐約布魯克林,他相信抽象能夠讓人超越基本感官,進而達到被他視為「以人類五感幾乎無法體會的現實」。赫爾德的作品常常被與抽象表現主義相提並論:作為比威廉·德·庫寧、傑克遜·波洛克更年輕的一代,他持續性的探索擴大了抽象繪畫的語匯。
展覽中最早的一件作品:《無題》 (1956) 出自赫爾德的首個創作系列「顏料畫」。這些包羅萬象的姿態性抽象繪畫在繽紛的厚塗重彩中,既借鑒了抽象表現主義,又指出了新的方向。以將他所定義的馬克·羅斯科的「完全客觀性」與傑克遜·波洛克的「完全主觀性」相結合,憑借這一開創性的系列,年輕的赫爾德獲得了國際性的認可。
在此後的「計程車」 系列之中,《無題》(1959) 是一幅代表了藝術家創作生涯關鍵轉變的重要作品。在這一典型性系列中,赫爾德常將畫布鋪在地板上進行創作,以衝突構圖以及具有粗糙輪廓線的色塊來著重表現畫面動態。然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後,赫爾德開始減少使用色彩種類,更傾向於形式簡約的畫面構圖,他採用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這樣的基本幾何形狀,這些形狀幾乎不受到畫布邊緣的限制。與其同時代藝術家埃斯沃茲·凱利、弗蘭克·斯特拉等人一樣,他想在畫面中創造更多的「空間」,使用構圖來突破畫布的矩形邊緣,從而不斷向外延伸。
在「字母」系列中,赫爾德對不同字母的線性形式與負空間進行探索,並將其簡化為明亮而極簡的抽象。例如,在《無題'E'》(1961) 和《無題'C'》(1961) 的畫面當中,佔主導地位的矩形由多種豐富對比色調構成,而在更具膨脹感的 《無題'H'》(1959) 和《無題的'I'》(1960) 畫面當中,兩三個輪廓分明的幾何形狀在輕盈淺色背景之下漂浮。然而在1967年以後,在將近十年的時間裏他幾乎放棄色彩的使用,轉而專註於作品中衝突的消失點以及那些幻覺空間。這一時期的作品大多只使用黑白兩色,並運用膠帶來創造出線條分明的輪廓,例如《倒置XVII》(1978),具有建築式的形體特徵,高度破碎的層狀構造。著名評論家阿爾溫·桑德勒稱之為「雙重結構抽象」,它們反映了赫爾德在繪畫中對「同時性」,以及如何運用形式達到「聚焦與失焦」能力的渴望。
這種令人迷惑卻又引人註目的空間複雜性在赫爾德後來的作品中得以延續,在畫廊的底層展示著這其中的部分作品。這些被稱為「發光結構」的繪畫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直持續至藝術家離世,奠定了他作為不斷挑戰現代主義主流的硬邊抽象先驅的地位。赫爾德單獨處理整體畫面中的每個塊面,並將之置於擴展的三維圖像空間之中,反映了他對混沌理論和日益複雜的當代生活的興趣。那些扭曲的圖形、建築結構、帶狀和線條出乎意料地引導著人們的視線穿透、環繞和越過畫面,如同作品《穿過III》(2001)那樣。通過光與暗,透明與不透明,空洞與實體的對比,呈現出幻覺夢境的內在本質。畫面的內部空間也因為近景與遠景的同時表現而得以激活。在這之後,古典繪畫尤其是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對稱和透視對赫爾德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後期作品結合了西方繪畫傳統與他自己的後現代抽象。赫爾德表示:「我開始覺得這世界越來越複雜、充滿衝突與矛盾。這激發我從平面轉向空間幻覺,從而將更多信息帶入畫作當中。」
簡歷
阿爾·赫爾德1928年生於紐約布魯克林,2005年於意大利托迪去世。作為美國硬邊抽象藝術先驅,在他近50年的藝術生涯中創作了大量高度複雜的作品。他參與了當時與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相關的主要展覽,並在以下機構舉辦個展: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1966); 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和華盛頓科克倫藝術畫廊(1968); 費城當代藝術學院(1968); 休斯頓當代藝術博物館(1969); 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1974); 波士頓當代藝術學院(1978)等。他在美國費城、華盛頓特區、紐約和奧蘭多等城市創作了重要的公共藝術作品。赫爾德的作品被眾多博物館及公共收藏機構收藏,包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柏林新國家美術館、以及巴塞爾美術館等。
Al Held
Visit Artist PageCreate an Account
To view available artworks and access prices.